Stories of Wei Qi
An ancient game which is also called Go and Baduk
围棋小故事 围棋典故 围棋成语 关于围棋 围棋故事
烂柯的故事 围棋十诀 举棋不定 围棋十大特征 中国围棋故事
  棋经十三篇 棋逢对手    
    巢毁卵破    
    专心致志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烂柯的故事

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王质,有一天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在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一盘还没有看完,王质的斧子手柄已经朽烂了(烂柯);王质忙回家,活着的人都不认识他,与他同时代的人都早以死去。原来他遇到的是两个仙人在下仙棋。铁门镇南的蔡庄村,住着一个姓王的砍柴人。砍柴人以前称作“樵夫”,所以,村人称这个穷得也没个正经名字的汉子叫“王樵”,也有些文绉绉的人把这名字写成“王乔”。

有一天,王乔上山去打柴,砍了满满两大捆,哼着歌子挑下山。走到山半腰,王乔忽然闻到一阵奇香。他不由地放下柴担和斧子,迎着香味寻去。翻过一座山,见一架小山梁的半腰长了一棵老大的桃树,结了满树粉红的桃花。那香气就是桃花散发出来的。桃花树下,有两个老人正在下棋。

王乔看着时辰还早,就走过去,蹲在棋盘边观开了棋。刚看了一会儿,忽然有花瓣纷纷飘落下来。王乔抬头一看,桃花谢了,已结了满树青青的小桃。王乔看看两位老人,白发银须,红光满面,正在棋盘上专心厮杀呢!王乔看棋下到揪心处,又低下头去看起来。过了一会儿,王乔觉得肚子饿了,就站起身想加家,抬头一看,满树的桃子已长得拳头大红艳艳的了。王乔忍不住摘了一个走着吃起来。这桃咬进嘴里又香又甜;咽进肚里浑身长劲,一口下肚就不饿了。

王乔回到放柴捆的地方,咦?柴捆不见了!远处瞧瞧近处望望,呀!这柴捆咋变成了枯灰,斧柄也已朽烂了,只剩下生满了锈的斧头。王乔觉得好奇怪,惦记起家人,忙撒开脚丫跑下山。

进到村里,尽遇上些陌生脸儿。推开自家门,大人、小孩一个也没见过!“你找谁?”一个壮汉迎面问。“我?我……这是我家呀!谁不知道这是我王乔的家呀!”“王乔是俺祖上的老人,几辈子前上山打柴就没回来。你要再胡说八道,看俺不揍扁了你!”壮汉说着逼了过来。

王乔退到街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我肯定是遇上神仙了!怪不得那桃子长得那么快哩!干脆还回山上去吧!

他又匆匆赶回桃树下,见两个老汉还在下棋,就“扑通”跪下说:“二位仙人,请收留下我这个笨徒弟吧!”

下棋的一个老汉哈哈笑着说:“你看错了,我们不是仙人。”说罢,两位老人站起来,说笑着走进不远处的一个山洞。

王乔紧跟着老人,正要进洞,忽见洞内扑出一股烈焰,吓得忙住了脚。然后一想,反正自己决定出家了,还管什么生死,就穿过烈火,进了洞中。

其实,这两位下棋老人正是仙人。他们见王乔勤劳、善良,决定超度他修炼成仙。刚才那火焰是对他进门考验哩。王乔这一犹豫,考试成绩就只得了七八十分,后来只修成了个“真人”,就是“半仙”的意思。

后来,人们把王乔烂掉斧把的这座山唤作“烂柯山”。“柯”,指的是斧头的木把。把两个仙人下棋的山峦叫作“棋盘山”。

围棋的小资料

围棋古代叫作“奕”。《说文解字》:“奕,围棋也。”围棋在古代还有“坐隐”、“手谈”等别称。刘义庆《世语新说》: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左传》是世界上最早讲到围棋的书籍,书中提到的围棋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围棋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很难说,中国的古籍书中有“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的记载。尧是原始社会的人了。

目前出土文物中,历史年代最远的围棋棋盘是汉代的,那时的围棋棋盘是纵横17道线的。而出土的隋朝围棋棋盘就是19道线的了。

北周时期(在公元六世纪)成书的《棋经》是最早的一部围棋棋经。

围棋实在是太简单了,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规则也很简单。但是它的玄妙却是任何其他棋类所不能比超的。

围棋只有361个棋点,但是其变幻是无穷的,真有计算一下的话,假设我们一秒钟数过一种棋形变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数完,大约要数亿年的时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围棋,说到围棋的变幻数量时,说“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数。”这里的四十三个万可不是指的43万。

围棋的一大可爱之处就是没有和棋,是一个真正争胜负的严酷世界。

围棋的棋子呈黑白两色,古代文人对此曾有一番别出心裁的比喻。“引如征鸿赴沼,布若群鹊依枝”。黑白子被喻为鹊鸟、鸿雁。五代时,有位年仅十岁的孩童名叫廖凝,他随长者一起观棋,且赋诗一首以记其事,其中形容白棋优势“满汀沤不散,一局黑全输”一句,尤使闻者叹服。

王之道有《蝶恋花》词:“玉子纹楸频较路。胜负等闲,休冶黄金注。黑白斑斑乌间鹭,明窗净几谁知处。(音fu)剥声中人不语,见可知难,步武来还去,何日挂冠宫一亩,相从识取棋中趣。”

“乌鹭”目前在国内用得不多,但在日本的《碁》周刊上每期可见。法,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及时反映日本围棋新闻大赛的最新战况,其作品专栏名就叫“乌鹭戏评”。

弈者对垒,“三尺之局兮作战场”,投子于枰,布阵列势,宛若将帅在调动兵马,布置攻防。然而棋子毕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物,所以竟有称棋为“鬼阵”者。

其实我们的语言中有不少是从围棋而来的:星罗棋布,举棋不定,旁观者清,琴棋书画,棋盘街,棋盘坨………

三国时孙策和吕范对局的棋谱,是目前可找到的最早的棋谱记录。记录在公元十二世纪成书的《忘忧清乐集》中。

大约是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围棋传入朝鲜和日本的。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流传。

围棋在欧美的传播,主要还是从日本传播的,这也是围棋在欧美各国被成为"GO"的原因,是由日文的『碁』音译而来。尽管围棋起源于中国,但是后期日本围棋的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棋经十三篇
皇祐中学士张拟撰

目前台湾现仍然沿袭“品”的称呼,中国大陆、韩国和日本使用“段”,其他各国几乎都采用“段”。 围棋棋手等级分专业/职业段位和业余段位。 业余选手通过入段比赛可以成为职业围棋选手,目前在中日韩都有自己的段位赛。各国对入段人数和年龄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要求。 职业选手分一段到九段,九段最高;业余段位从一段到七段;业余段位之下分级,一级到三十级。三十级为入门。围棋在中国是极少有的几个不分性别体育之一。由于女棋手必须与男棋手一起竞争,这使得中国女子围棋称霸世界女子棋坛多年无敌手。

围棋十大特征
1、围棋是具有民主性的运动
围棋具有民主性,具体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平共处的基本原理。
黑、白棋子可以在棋盘上任意一个地方落子,非常自由。下围棋不管形势有多大的优势都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棋盘上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出现妙手。在对弈时,不论对弈者的地位多高、年岁多大,每人一次只走一棋,体现了彻底平等的精神。另外,虽然围棋中经常出现战斗,但也有不发生战斗就结束的围棋对局。围棋对弈中不出现战斗是围棋技艺的最高境界。因此,也可以说围棋体现了和平的精神。

2、围棋是追求最高率和最经济的运动
在围棋对弈中,以最少的步数取得最多实空的棋手被称为强者。因此围棋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经济性原理。

3、围棋是一项科学化、数学化的竞技
围棋棋盘由19乘19条线交叉,共361点,体现出了围棋的科学性。围棋对弈中1目、半目的争夺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要求对弈者有高度精确的计算能力,体现了围棋是利用数学计算的特点。

4、围棋是一种美学运动

在围棋对弈中,如果棋型不好,是很难取得好的结果的。黑、白各有6子摆放在棋盘上。黑棋6子挤作一团,而白子的间隔非常适当。黑、白棋的优劣一眼就能区分开。黑棋是愚型,棋子没有价值和作用。相反,白棋围的实地非常坚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礼、道是围棋之本

围棋以礼开始,以礼结束。即使再优秀的棋手,如果人品不好,也会遭人指责。在围棋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棋手之间应该相互寒暄致意,对局中棋手应该保持一种谦让的姿态。对局结束后,棋手应该谦逊地进行复盘研究。这就是围棋的惯例、常识。因此,学习围棋的人一定要培养一种好的礼貌、礼节。

6、围棋对大脑开发和人格培养非常有益处

众所周知,围棋有利于大脑开发。1997年,韩国盖洛普进行了一项调查,有83%的学生家长承认“围棋对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也有近一半以上认为围棋对大脑开发有明显的效果。

7、围棋有利于精神健康

由于围棋是一项非常动脑筋的运动项目,所以精神医学专家一致认为下围棋可以把人们从日常繁杂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并且效果十分明显。“围棋对解除紧张情绪和保持精神健康非常有作用”,是医学界经常提到的一种说法。特别是在预防痴呆症效果明显,因而围棋人口在不断增加。


8、吸取失败教训,提高精神修养

“越是过分追求胜利,越是无法取得胜利”。“着眼大局”是人生的指南针,这就是从围棋教训中提练出来的人生真谛。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意无意之间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围棋用语或格言的真实写照。

9、围棋的乐趣不分级别

围棋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围棋的乐趣不分级别,棋手体会到围棋带来的乐趣和从中获取的教训与自己的实力相符。围棋是一项计算精确的运动项目,但在对弈中高级棋手有高级棋手的乐趣,低级棋手有低级棋手的乐趣。

10、围棋是最经济的休闲娱乐
下围棋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一个围棋盘、一副棋子和一个能够容纳两人对弈的空间即可。围棋盘和棋子的价格非常便宜,并且在棋室或网络上下围棋的费用也不是很高。棋手只要挑选实力相当的对手,就可以充分享受围棋的乐趣。在经济发达的当今时代,围棋是最经济的休闲娱乐。
围棋包罗万象、优点多多……但真正想体会到围棋的真谛是很困难的。因为围棋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研究。有人说人生就是黑、白世界里的棋子。人生的确如此。


赵家强 编译

论局篇第一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上四下卦)。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权舆篇第三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子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就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虚实篇第五
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者,胜。《老子》曰:“自知者明。”

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离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胜者,多败。两势相违,先蹙其外。势孤援寡,则勿走。机危阵溃,则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审局者多胜。《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之心,予时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云:“师出以律,否藏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行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先着者,有后着者。有紧□(上山下辟)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弃子思后。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择地而侵,无碍而进。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名数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扎,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捺,有立,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上山下辟),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盘。围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可周。临局变化,远近纵横,吾不得而知也。用幸取胜,难逃此名。《传》曰:“必也,正名乎棋!”

品格篇第十二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杂说篇第十三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上山下辟)。夹有虚实,打有情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动。角盘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扳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十字不可先纽,势子在心,勿打角图。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复劫。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上艹下巾)。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者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围棋成语故事
举棋不定 专心致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 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王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把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都难以下定决心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则有关围棋的最早的确切的记载文字,同时也记载了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他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孟子认为,两个人的智商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对学棋的专一程度不同,因而产生差异。
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围棋本来是一门小技巧,如果不专心直至,同样不能学成。
这便是“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

棋逢对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逢对手”这则成语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 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因下棋结识了那个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是姑苏人,自幼聪明伶俐,曾经考过进士但没有考中,但他做过湖、苏二州的从事,因不满时世后隐居松江莆里,且不受征召。释尚颜在陆龟蒙不在的时候非常怀念这位棋友,并作过一首诗,诗中有两句为:“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表达对棋友的同情和思念。释尚颜此诗作出后不久,赵宋僧人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一文中也有“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棋逢对手”比喻遇到实力和水平相当的人。
 
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说,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局。指棋局。 “当局者迷”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
王微是南朝宋时人,祖籍山东林沂。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非常兴旺,出过不少名人雅士,在朝廷做官的也比较多,对时局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有不少家族成员精通下围棋,“烂柯”这一典故中的主人公王质必是王氏家族成员的缩影。王微作为王氏家族的成员,对王家世代善弈者应该是知道的,他提出“当局者迷”是很自然的事情。
巢毁卵破
Weiqi Admonition by Jixin Wang of Tang Dynasty.
“巢毁卵破”比喻在大祸来临是,靠山到了,自己也不能幸免。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是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据传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此人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孔融多次给曹操提出许多好意见,曹操非常妒忌他,疑心终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给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判处“弃市”酷刑。孔融被捕时,他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在家里下棋,有人通风报信让他们快逃,但他们不为所动,仍坚持下棋。他们说:“哪有鸟巢毁了而鸟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兄妹俩镇定自若的行为震动了曹操,他害怕此两人日后为父报仇,于是下令把兄妹俩也给处死了。

围棋成语摘自 左兴 著〈围棋故事〉